存在感是通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核心線索。看待一個人,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狀況如何,應當視其以對自身的感受而定。存在感越強、越深刻,個人自由選擇的範圍就越廣,人的意志和決定就越具有創造性和責任感,人對自己命運的控制能力就越強。
反之,當一個人喪失了存在感,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價值,就會聽命於他人,不能自由地選擇和決定自己的未來,就會導致心理疾病。
人的存在始終是現實的、個別的和變化的。
人一生下來,就存在於世界之中,與具體的人或物打交道。換句話說,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,人要現實地接受世界中的一切,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命運。
現代人逃避自我,不願承擔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責任,在面臨自己的生存處境中感到軟弱無能,失去了意志力。他不敢直面自己的生存境況,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焦慮,而是躲避焦慮以保護脆弱的自我,結果使得自己更加焦慮。
個體順從世人,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。他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,處於虛空之中。
-
這所說的空虛不僅指許多人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,而且還指他們通常對於自己的感受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。當他們談論缺乏自主性或者哀嘆自己無力作出決定時,事情就會立刻變得非常明顯,即他們潛在的問題是,他們對於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沒有明確的體驗。因此,他們感覺到自己會這樣或那樣地搖擺不定,會帶著痛苦的無力感,是因為他們感到空洞、空虛。
今晚要恢復兩性作家身分(不要給我的學生聽!!🤣他們聽到的是另一個Amanda)